服务热线:400-123-4567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半岛·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BANDAO SPORTS央媒看河南丨确保一河净水出中原
时间:2024-08-05 21:24:15浏览次数:

  bandao体育中原大地,黄河哺育。作为黄河沿线的重要省份,河南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责任重大。为确保一河净水出中原,河南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推进水生态保护修护,加强流域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守护母亲河生命长青、永葆生机,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和黄河安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河南按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求,推进黄河干支流水环境保护治理,深化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实现了“一河净水出中原,千回百转入大海”。

  河南在流域内率先完成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产业含绿量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也大幅提升。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大规模绿化造林,河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众多珍稀物种在这里繁衍栖息。

  河南省黄河滩区面积大,居住人口多。自洛阳市孟津区白鹤镇至濮阳市台前县张庄,河道长464公里,滩区面积约2116平方公里,耕地231万亩。

  “黄河滩区是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区域。为减少生产生活对黄河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以黄河大堤为轴,确立了‘北生态、南生活’的整体布局,依托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滩内1.8万多名群众实现了搬迁安置,不仅让滩区群众摆脱了水患隐忧,也为改善滩区自然环境、加快沿黄生态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郑州市中牟县狼城岗镇南仁村党委书记郭连志说。

  为提高滩区群众生活水平,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加快推动滩区群众实现“可发展”“能致富”目标,河南省印发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续发展产业就业帮扶行动方案》,提出到2035年,滩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显著增强,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与其他地区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如今,河南不断增强黄河滩区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幸福、美丽、和谐、富裕的新社区、新滩区正在加速形成。

  地处黄河“豆腐腰”部位的河南,近年来聚焦生态河保水质,高效推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试点工程,以“四水同治”协同推进黄河流域治理,为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筑起铜墙铁壁。同时,河南不断拓展黄河流域引黄灌区,在黄河流域累计实施2024个水利项目,现有大中型引黄灌区104处,灌区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河南省基本农田面积近三成;通过实施小浪底南北岸、赵口二期、西霞院等重大引黄灌区工程,发展和改善黄河流域灌溉面积516万亩。

  为了更有效地确保黄河安澜,近年来,河南还以数字化手段助力黄河保护治理。2021年,黄河实验室在河南揭牌成立,推进数字孪生黄河建设,为黄河保护治理装上“最强大脑”,预判真实黄河的一举一动。目前,数字孪生小浪底项目已经可以满足防汛调度会商及大坝安全会商需求。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印发的《数字孪生黄河建设规划(2022—2025)》要求,“十四五”期间,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黄河,为黄河流域“2+N”水利智能业务应用提供数字化场景和智慧化模拟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支撑带动黄河保护治理现代化。

  “数字孪生黄河就是通过数字技术把原型的、物理的黄河虚拟化。通过数字孪生黄河的建设,实现孪生黄河与实体黄河同步仿真运行,虚实可以交互,不断迭代优化。”数字孪生黄河建设工作专班主任侯红雨说。

  现如今,黄河河南段不少大坝里都有“智能石头”。在黄河河南段马渡险工27坝,这些石头正是坝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牢固与否直接决定了坝体是否安全。

  河南智慧黄河研究院工程科副科长王越洋介绍,“智能石头”由MCU模组(信息处理微型智能芯片)和电池两个部分组成,连接传感器后,就成了打入根石堆的“侦察员”。只要监测到根石发生位移,系统就会录像抓拍并发出报警信号,可对黄河河道进行24小时实时预警。

  目前,数字孪生黄河已基本建成黄河下游L2级数据底板,初步搭建了小花间、马渡段等典型三维场景,自主研发了“云河地球”数字孪生模拟仿真引擎。

  在河南新乡,黄河沿岸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干流堤防全面达标,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十四五”防洪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已累计完成合同投资2.52亿元,其中3处引黄涵闸改建、5处控导续建、7处控导改建主体工程已完成。

  据了解,河南已建成501公里标准化堤防、98处控导工程,完成30万名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同时,实现把“黄河装进计算机”,开展智慧预警和精准调度,统筹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高效处置各类风险。

  初夏时节,于黄河花园口极目远眺,长河、落日、旷野、远树勾勒出“野旷天低树”“远树带行客”的诗词图景。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优良水质,标志着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而位于郑州的黄河花园口断面如今已连续4年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

  优良水质的背后,是不舍昼夜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郑州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黄河生态环境,严格落实黄河保护法,研究出台郑州市黄河流域综合执法方案,建立了监测体系前端发起、监管部门统筹调度、监察执法部门检查追查的联动机制。

  2019年以来,郑州先后开展黄河流域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涉水排污单位稳定达标排放、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生态破坏问题排查整治、打击第三方数据造假等26个专项执法行动,共办理案件3500余起,办理环保法4个配套办法案件210余件。

  天然文岩渠属于黄河一级支流,流经新乡市长垣市芦岗乡浆水李村。系统治理前,河流的右堤是3米至4米宽的土堤,村里道路坑洼不平、尘土飞扬,垃圾乱堆乱放、茅草屋和彩板房乱搭乱建、临堤养鸡养鸭、河道内拦河养鱼养螃蟹等现象十分常见,严重侵占河道、污染水体。

  “2018年开始,我们进行了系统治理,建造橡胶坝控制上游水位,通过数据中心进行实时监测,每月5日至15日采集水样检测水质等。”长垣市芦岗乡水利站站长王继军告诉记者。

  “从前这河又窄又脏,全是污水,没有人管,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也宽了,水也清了,我经常骑车来这边转转。”72岁的芦岗乡滑店村村民滑保之说。

  王继军说,如今,流经浆水李村的天然文岩渠已焕发新颜,其右堤水质标准已达到Ⅲ类以上;引黄调蓄功能得以发挥,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堤顶“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弯曲小道变成了8米宽的柏油路。

  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成群结队的鸟儿时而追逐嬉戏,时而休憩觅食,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铺展开来。济源示范区湿地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张灵宝告诉记者:“如今,湿地环境越来越好,鸟类种类不断增加。目前,保护区内鸟类有238种,其中黑鹳、大鸨、金雕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5种。”

  济源示范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杨峰表示,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原则,济源巩固提升示范区主要河流和重点湖库入河排污口排查成果,梯次推进全域入河排污口排查,准确掌握各排污口的分布及数量、污水排放特征及去向、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等信息,目前已完成全域排污口排查769个,溯源完成率100%。对纳入清单需要整治的73个排污口编制整治方案,制定“一口一策”整治表,采取“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措施分类整治。截至5月底,完成排污口整治35个,整治完成率47.9%,到2024年年底将完成整治任务。

  同时,济源全面推进企业绿色制造,大力实施绿色项目,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豫光股份、万洋冶炼、巨力钢丝绳3家企业跻身国家级绿色工厂;万洋绿色能源“铅蓄电池减排增效绿色升级改造项目”、金马中东“年产180万吨焦化项目”等入选河南省绿色低碳发展标志性项目。

  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战表示,近年来,公司秉承“绿色冶炼、循环发展”理念,在绿色低碳改造、资源循环利用、产品高值化发展等方面发力,不断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济源传统工业实现了“绿色转身”。2023年,济源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16年累计下降15.3%,规模以上重点用水企业水重复利用率达9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

  盛夏时节,濮阳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内荷花竞相绽放,呈现出碧波荡漾、红荷映日的夏日美景。着重于金堤河的“一河一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濮阳聚焦水污染防治,11个重点项目纳入河南省金堤河“一河一策”方案,其中6项得到省级资金支持。通过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等,濮阳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稳步提升。

  濮阳市范县南临黄河,北依金堤河,水系发达。2020年范县被河南省确定为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县,范县按照“一线一域一面”的总体布局,以杨楼河、丹水、碧水三大水系为脉络,共清挖疏浚河道165公里,岸坡整治长度180公里,新建或重建桥涵闸建筑物56座,整治坑塘1500亩,绿化河道及坑塘1000余亩,建设水美乡村45个。

  三门峡市水利局局长裴宗杰表示:“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强水环境保护治理,严格管控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二是推动绿色发展,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三是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措施,提升黄河流域的生态质量。”

  数据显示,目前黄河河南段94%的国考断面水质在Ⅲ类以上,出豫入鲁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在流域内率先完成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85家、绿色工业园区13个,2023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9年下降23.5%、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40.8%,产业含绿量更高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也大幅提升。

  夏日傍晚,登上河南三门峡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九曲黄河观景台远瞰,滔滔黄河蜿蜒奔流,落日与河水交相辉映。

  “十百千万亿”工程联动、“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并举,18条黄河一级支流实现“清水入黄”……在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串起美丽乡愁,千里城市绿廊生机盎然,万亩矿山治理复绿增彩,亿吨淤积泥沙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共同筑起保卫黄河的绿色屏障。

  2019年以来,三门峡在河南省率先建成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沿途一些原本寂寂无闻的小村庄,凭借各具特色的风貌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东寨村抓住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契机,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龙头,统筹管理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投资1000余万元修建了黄河观景台、木栈道、旅游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生态采摘观光大棚30个、观景台花园100亩,吸引来不少周边游客。

  欢笑声从九曲黄河观景台大风车儿童乐园里传来,彩虹滑道、多人秋千、趣味滚筒等游乐设施上,孩子们正尽情玩耍。东寨村党支部书记陈银海说,“随着民宿、游客服务中心、主观景台等陆续建成,预计今年底村集体收入可增加至80万元”。

  日前,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州段,首次观测到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大红鹳(大火烈鸟)。孟州市生态环境良好,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迁徙环境。孟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杜占齐介绍,孟州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取得初步成效,野生水鸟种群数量不断壮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显著提升。下一步将不断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投入力度,健全完善长效管控机制,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漫步在郑州市沿黄生态廊道,眼前景色宛若一幅流动的油画。蜿蜒东去的沿黄生态廊道全长76.5公里,共建成骑行道76.5公里、步行道36公里,栽植乔灌木7.84万株、草花地被239.23万平方米,建设驿站23座。

  沿黄生态廊道串联着起点广场、天河秀林、八堡驿站、马渡观河、来潼赏花、杨桥月季园、郑东水中心、赵口听涛、九堡览胜等人文景观或自然美景,“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的定位让这里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沉浸式体验的“打卡地”。

  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河南建成沿黄生态廊道1200多公里,绿化造林46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00平方公里。随着环境的改善,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大天鹅越冬地,青头潜鸭等珍稀物种在这里繁衍栖息。如今的黄河河南段,一路繁花、步步皆景。目前正在打造的“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等项目,将串起多个热点旅游区,有效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沿线群众增收。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河南在守护母亲河、聚焦生态河、依托文明河、打造数字河、建设幸福河方面持续发力,让沿黄人民分享更多黄河之利,更好感受黄河之美,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